在遥远的空间站上天前悄无声息地经历了他的微低重力模拟考但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科研数据库秘密

对于未来空间站的表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8所试验与测试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侯玮杰信心满满。因为在进入太空前,这些航天器早已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上百次的实物仿真实验。

除了该项目,从业6年来,32岁的侯玮杰还组织实施了多个型号航天器任务仿真试验系统的研发工作,先后完成了嫦娥五号环月轨道交会对接、空间站、巡天光学舱等多个型号任务的地面全物理仿真试验。

"一项航天任务的完成可能需要上万名航天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做的是把好航天器飞入太空前的最后一道关:以最直观的方式实测在太空微低重力环境中航天器的各项性能,在地球上给它进行微低重力‘模拟考’。”侯玮杰感慨道,中国航天事业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凝聚了几代航天人的心血,任何环节都不容闪失。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侯玮杰的大脑中浮现出他梦想中的画面,那是2003年的神舟五号飞船和杨利伟,他告诉自己,这不仅仅是一次冒险,更是一场改变命运的大戏。他决定追随自己的激情,将科学探索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从0到1打造新理论体系

2018年,一项新的挑战摆在他的面前——为嫦娥五号进行微低重力仿真试验。这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专业,与他所学火箭发动机专业截然不同。补齐专业短板,就成为了他入职初期主要任务之一。

为了能快速掌握岗位所需知识,他查阅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能找到的各类中外文献。“大概有2000多个文件,加起来有十几个G。”侯玮杰回忆道,那时候白日进行试验,只能利用晚上的下班时间进行学习。通过关键字阅读法,他加快了解决问题速度,同时也学会如何避免错误,“读文献时,我发现其中很多数据是错的,极易把研究引入相反方向。”

用了一年半时间,他系统掌握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心理知识。在那段时间里,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而每一次成功都让他更加坚定信念。他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克服困难,让中国成为宇宙探索者的领跑者。

边做实验边“撸”上百次“铁”

最近,在带领团队成员完成包括天和核心舱在内空间站项目实验期间,他们承担了空间站角动量管理气浮式全物理仿真试验系统、空间站光学舱超大型单轴气浮试验系统、以及其他各种难度高达10级以上实验项目。这些实验对他们来说就像登山一样,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是自我提升和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尽管每一个小细节都要求他们精益求精,但他们从未感到疲惫或绝望,因为每一次成功都是对付巨大的挑战后的胜利。而且,他们知道,无论是在哪一个星球,也许有一刻,那些汗水洒落在地面的脚印将被历史铭记下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