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健: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在一个下午的阳光中,我收到了来自上海的包裹,里面是一本《杨永健作品集》,是他亲手寄来的。打开封面,深邃的字迹如同古老文明的呼唤,点画之间流淌着沉稳而又跳跃自如的情感。
杨永健,这位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发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国家高级美术师的人物,其生于1948年的浙江海盐,与这片土地上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也是教育工作者和理论探索者。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选重要展览,如上海市书法展、中日、中韩书法展,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他还荣获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奖”。
除了创作,他也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并撰写了多部关于楷書笔画、行書等方面的著作,如《怎样写好楷書筆畫》、《怎樣寫好楷書結構》、《怎樣寫行書》、《行書百日通》、《當代書家的五體千字文》(楷書部分)、《魏碑唐詩字帖》、《魏碑四種通臨》等。这些著作不仅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体现出他对于创新与发展的一贯追求。
杨永健在其创作中,既恪守传统,又不拘泥于形式。他融合了各式各样的风格,使得自己的文字既有源头可寻,又有独特之处。这份智慧和取舍,让他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深远意义。在点画运作上,他注重细节,在结构间架上保持严谨,在谋篇情趣上则表现出匠心独运。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看出在挥毫时,他掌握得当的是从肩到指,从笔尖到笔根,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此言可见,《筆陣圖》的理念——“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正是他所遵循的标准。
王僧虔提出了“神采為上”的观点,即认为一幅好的字里藏着无形中的美感。而杨永健,则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对形质(即文字本身)的重视,使得他的每一次落墨都充满了一种完美感,不仅如此,还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共鸣。
作为繁忙工作中的艺术创造者,杨永健能在忙碌中找到宁静,是对时间管理和内心世界控制能力的一大考验。而且,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以热情周到的态度待人接物,这也是他智慧所在。(附图均选自《杨永健作品集_]
标签: 神话人物名字 、 伏羲和女娲的关系 、 盘古女娲伏羲神农三皇五帝 、 孝慈高皇后 、 战神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