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逃离科研从设计到产业讲一个完整的芯片故事

探索“信息高铁”计划:从芯片到产业,一个完整的技术故事

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外,你是否听说过“信息高铁”?为了突破美国规划的技术体系限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提出了符合国情的“信息高铁”计划。中科院计算所高通量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中科睿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东睿阐述了这个大计:“相比‘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铁’更强调数据处理的吞吐量和服务保障。核心属性就是高通量。”他们已完成原型系统研制,形成了一整套产品线,从芯片到加速卡再到数据中心。

作为执行者之一,从设计到产业发展,范东睿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20年。他坦言,每一步都经历了要死的状态,但做技术创新、把成果落地、创造价值过程太有吸引力,他抑制不住那种冲动。

研发我国最早期高处理性能众核芯片

在小白楼一楼展示墙上镶嵌着几枚芯片格外引人注目。从第一代芯片到第二代,再到加速卡、服务器,体量变大,逻辑变复杂,这些都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史的一组特写。

2000年时,一群二十出头的人开始了这个梦想,他们给新生开会时李国杰院士被告知:“咱们要做芯片”,那时候他们热血沸腾。但当时对硬件完全没接触过的事物,让他们感到困惑。学数学出身但未接触硬件的范东睿,从教科书学习起,最终成功发表学术论文并出国开会。

日本CoolChips会议让他明白生态和设计重要性:“那次让我体会到了两点,不容易,一是生态基本决定一个芯片能不能用起来;另一个是设计,不先设计再找用户,而是根据应用场景来做创新设计。”

2005年前后,他选择了众核方向工作,这个选择后来证明非常正确。SmarCo-1(Godson-T)成为我国最早期具备高处理性能众核chip,它与各巨头同台亮相,被评为全球十大服务器处理器之一,为中国赢得一席之地,是学术界唯一入选众核chip的一个例证。

边做科研边企业,让成果有用

成果达到一定程度,就要将其用起来。这像是中科院计算所基因里的一部分。一条水到渠成的路,“一个年轻人进来可能前10年都在玩命做基础性研究,但这毕竟是个应用科学。你研究再先进,如果你的技术用不上,那个故事就不完整。”但是创业只是新的故事开篇,“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生活使科学家进入商场带来了挑战,但让技术有用的力量太强,他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2014年11月成立中科睿芯担任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该公司实现盈利至今每年营收指数级增长获得海淀区20强殊荣,是唯一做计算机高端Chip与系统硬科技公司。在追求学术论文或企业收益方面,他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要把精力投入真正对国家产业有贡献的地方才算真正完成任务。

现在,他们正努力推进“信息高铁”。孙凝晖院士倡导这一项目。在5G智能物联时代网络连接并发与载荷将提升10000倍,要改变依赖于国外核心器件必须构建更强吞吐能力的基础设施,即转向以自主技術為核心技術、高吞吐、高实时、高确定性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支撑关键产业和行业提供服务实现自主构建能力。“我们做‘信息高铁’,就是要尽量采用自主技術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2019年的江苏盐城落成了首个数据中心展现超级能效表现,在艰苦攀登过程稍有一失足即可能坠落的情况下,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谁也不能在这种领域安然无忧。他喜欢研究这个事,只是在发现解决问题中的乐趣感受单纯又富足。不敏感于自己参与而不是旁观者看待他的旅程,在此敏感且重要行业中继续前行,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歇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