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福追梦者在自然风景下的火箭发射失利与初中生写信的故事

作为交通工程的“追梦者”,邵春福在自然风景下的火箭发射失利与初中生的写信故事。30年后,中国的交通状态如日本今日般拥堵不堪,而志在为国家发展交通的邵春福,则是佐佐木纲所预言之人。在他心中始终坚定一个信念——科技腾飞真正需要的是实打实的技术。从西安公路学院毕业,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日名额,在京都大学攻读研究生。在日本,他见证了车水马龙的大阪到京都50多公里路竟然走了3个多小时,初次坐全封闭式汽车的他晕车险些呕吐。当时新华社刊发的一则消息,让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数百名国家元首、王室成员、政要前往国家体育场观看奥运会开幕式,204个奥林匹克会员协会的运动员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全部贵宾疏散完毕,用时27分钟。”这背后的科学规划和精准计算离不开一个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教授邵春福。

1999年,他辞职回国,并选择了北京交通大学任教,用实力让人无从质疑。他参与制定奥运鸟巢车辆疏散方案,当时预计有16万人参加、7000辆机动车集中抵离,这是一个创中国历史之最。此时,国家体育场马上就要进入建设阶段,但由于他的建议和交通组织方案,最终确保了27分钟贵宾散场得以实现。

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发布,将提升成为国家战略。他负责《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基础理论研究》,用基础理论支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如何落实“宜公则公,宜水则水,宜铁则铁”,节约集约用地,是他的研究重点。

给每一名学生定下“基本功”——每15分钟一组,看单位时间内有多少车辆通过,从而培养出了30多位博士、70多位硕士,有26位学生在国内外高校任教。他希望后来者能够多一些、再多一些,因为全国约有150所高校开设此专业,“按100人来计算,一年1.5万人,这样的供给量远小于需求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