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辰之下谱写自主航道的赞歌清科探索记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朱光武研究员

在那遥远的星辰下,一曲奋斗之歌由朱光武与我们分享。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一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总工程师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用一生的坚持和智慧,为我国的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探测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朱光武,在70多岁高龄仍然每日清晨6点准时开始工作,无论是寒冷还是风雨,都无法阻挡他对工作的热情。他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工作、每天都能在大部分年轻人之前到达办公室的人。这位老者曾经担任过我国著名空间环境探测专家,并且创立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探测重点室。

从风云卫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萤火一号,朱光武参与了无数艰难险阻中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独立设计开发了16款专用集成电路,这些电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对我国天基空间环境探测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面对辐射风险,朱光武并没有退缩,而是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用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仪器定标任务。他还亲手绘制原理图与PCB图,不知多少次因为一个新的想法或制版工人的建议,他又重新打起精神重新制图。

这份付出换来了宝贵的发展机会,让他能够为国家争取到了更多资源。即便发生意外受伤,也没有停止他的步伐,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确保我们的科技进步。

“我们一定要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发展,精益求精。”这是朱光武一直强调的话语。他不仅说得出来,而且身体力行,每一次创新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科技更加先进,更符合自身需求。

通过50年的努力,朱光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后来的领军人物,如今他们已成为世界级别的专家,他们所带领的事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就像“探测红宝书”一样,那是一份珍贵的手稿,是几十年心血结晶,也是后辈们学习和成长的指南。

尽管已经七旬高龄,但朱光武依然站在实验室最前线,与年轻人一起奋斗,为新时代输送着更多优秀人才。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人,让我们明白,无论年龄如何,只要有信念,有坚持,就可以实现任何目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会继续书写这一传奇故事。(张贤国孙越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