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难道青蒿素的故事就此终结科研工作总结愿其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

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这样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自己一辈子想的,就是老老实实把科研做好,把课题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做得更深入,开发出更多药物来,造福更多人,这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新中国培养的一代药学家。她的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而诺贝尔奖,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为祖国捧回的一件礼物。

1969年1月,当时只有29岁的屠呦呦了解到一个全国性大协作项目——“523”任务,它涵盖了疟疾防控的大部分领域。她决定投身于抗疟药研发之中,与疟原虫进行着命运间接赛跑。

她翻阅了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到的每一条信息,都要逐字逐句抄录。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的方剂基础上,她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这些信息铸就了青蒿素发现基础。

经过100余种水提和醇提样品200余个筛选,但效果并不理想,只好再努力。在《神农本草经》、《圣济总录》、《温病条辨》等书籍里,最终找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这给出了灵感。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在190次失败后,他们191号青蒿中的提取物样品终于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当年的临床观察季快结束时,没有设备可用,只有土法上马,用7个大水缸替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而且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实验防护。但为了不错过临床观察期,她决定“以身试药”。1972年7月,一周试验后,没有明显毒副作用,因此亲自携带该提取物去海南昌江疟区救人,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标志着从实验室走向制药厂的一个重要步骤。

尽管已获得诺贝尔奖,但屠uhouh仍然关心青蒿素耐药性的问题,以及如何继续发展可能性。在卡罗林斯卡学院演讲时,她指出虽然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但对全球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她不断问三个问题:哪些国家还未消除疟疾?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完成传承创新,为新的传染病防控?

随着研究深入和方法升级,她希望能够诞生更多新藥。“我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 祝愿他们超越我们, 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目前正围绕青蒿素开展深化研究,并积极探索生命科学问题,以打破思维禁锢,为原始理论创新和创新藥研发打下坚实基础。此前,将部分奖金捐赠用于奖励青年科研人员激励他们产生更多发现与创新。这也显示出,对国家使命高度责任感与担当驱动科学研究。此乃科技工作者振兴中华时代使命不可推卸之责,也是责任与担当之表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