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机救亲 有一年秋天,林默的郎爸、阿兄洪毅、阿姐秀香想北上捉鱼。林默知道了,劝他们说:“阿爸、阿兄、阿姐,近日有海妖兴风作浪,你们不要去出海!” 郎爸看了林默一眼,说:“你不要打彩市,我讨了十几个海,什么天时都见过。今日风平浪静,惊它什么?” 阿兄说:“阿妹在家织布,知什么呢?” 林默不服气,说:“你们硬要出海,我也要齐去!” 娘奶王氏劝说:“小娘仔,人说:有耳无嘴,少理闲事。而且还有十几丈布未织,这几天你要给我织完。” 阿姐秀香也劝林默在家里好好织布。林默无法,只好到房间里,拿出一捆筷,外面用红纸封着,拿给郎爸,说:“阿爸,请你把它带在身边,要是遇到大风大浪,危急时,你可将红纸撕开,扔出海去,可保平安无事。” 惟惠半信半疑,就把那捆筷收藏起来,插在内衫里。郎爸、阿兄、阿姐出海去了。林默在家织布,心里闷闷不乐。织着织着,人在家里心却不在织布机上,昏昏地伏在机上困着了。 再说,惟惠与仔、女三人,摇着船桨,刚出贤良港,突然海上刮起了当头风,掀起了百尺大浪。惟意和乡亲的渔船经不起这大风大浪的袭击,有的桅杆断了,有的船桨折了,不少渔船翻了。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惟惠想起了林默的吩咐,就将藏在身上的那捆筷拿出来,把它拆散,抛下海去。索时工未,只见海面上浮起了无数根大杉木。那些落下海的渔民抓住杉木,都得救了。 再说惟惠刚抛下竹筷,自己的船就被打翻了,父子三人都落进大海,大风大浪把他们卷走了。惟惠岁头大,支持不了,洪毅和秀香拼命保护他。突然一个大浪打来,把他们又打散了。三个人在风浪中浮了沉,沉了浮,十分危险。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对面漂来一块小木排,上面站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娘仔,顶着风浪前来救惟怠父子三人。只见她转身跳进海里,左手提着惟惠的头发,右手拉着秀香的头发,嘴里衔着洪毅的头发,轻轻地往木排上拖…… 正在这时候,家里林默的娘奶王氏看林默伏在织布机上,目周紧闭,神色紧张,汗流满面,一手持梭,一手拉线,脚踏机轴,好像跟什么人相打一样。王氏以为她是欧假死,就拍了她一下。 “哎呀!”林默惊叫了一声醒来,对娘奶说:“阿爸、阿姐救上来了,阿兄无法救了!”说着就哭了起来。 娘奶看林默哭了,大声骂:“你这死鬼,尽说坏话,等回来,再跟你算帐!” 过了不久,惟惠和秀香从海上到膺。他们两人一路头边走边哭。王氏见儿子无回头,立即昏倒在地。 焚屋引航 宋朝时,泥洲湾秀屿港十分繁华。有人说,那是因为兴化军的特产丰富,引来四海商贾的缘故。可当地人另有解释,他们说:泪洲秀屿港的昌盛,大罕是靠妈祖呢! 宋代兴化军,三县出三宝:莆田有桂圆如玛瑙,兴化的糯米胜琼膏,仙游的蔗糖天下少。生意人经营这三宝,如果航行顺利,漂洋过海,往往获利百倍。要是遇上恶浪险风,自然财丧人亡。当时,泪洲出了个奇女子林默,自幼熟悉水性,长大善辨风云。她常常风里来雨里去,为舟船引航,行船的人尊她为女神。每逢风暴来时,她总会驾舟出海,把漂流在海面的船只一一引进秀屿港内。 有一回,林默一连十几天日夜为商人和渔民们引航,实在困倦,吃过晚饭,在桌上一伏,就沉沉入睡了。父母和姐姐们不敢去惊扰她,取来r一条被子为她披盖,让她安歇。临近半夜时,林默在睡意中依稀听到海面传来呼呼的风声、隆隆的涛声。被惊醒后,她马上跑到海边的崖石旁,只见排空浊浪,漂浮着几点白光,还隐隐约约传来暗晰呀呀的呼救声。她知道,那一定是船队被风暴困住,迷失航向了。驾舟引航已来不及了,林默立即转身跑回家,没进门就大声喊叫;“父母兄姐,快跑出膺外去呀!” 一家人,急急跑出门外,只见林默一挥手,把油灯摔向屋檐,点了火,茅棚顿时燃起熊熊火光。箱洲岛上的冲天火光照得很远很远,被困在海面的船队也见到了。原来,这是一支罗马国的船队。他们在黑夜里遇上风浪,心慌意乱,水手不知所措。在这危急的时候,他们见到一片火光,辨清了泪洲湾秀屿港的方向,拼尽全力,把船队开进秀屿港,终于化险为夷。 第二天天一亮,罗马的商人们就上岸要去答谢放火引航的人。他们来到林默家,看那一片残垣断壁,什么都明白了。罗马商人感谢不已,纷纷解开钱囊,掏出一把把金币,要林默重修房屋。林默一点也不收,她比着手势说:“房屋马上就会修好的,请放心!”果然,不一会儿全岛的乡亲们都赶来了,有的带木头,有的带瓦片,人人动手盖膺。不过几个时辰,一座新楼立在眼前了。商人们见这情景,才放下心来,干恩万谢之后,到秀屿码头办货去了。 林默焚屋引航的事传开后,海内外的商人都说:兴化的特产宝贵,但兴化人的深情厚意更加!于是,来兴化做生意的商人更多了。 铁马渡海 林默长到十八岁时,亲眼见过的海难不下百回,每一回海难都使她的心碎。特别是那年九月的一次大海啸,吞没了岛上的数十条渔舟,夺走了乡亲百余条性命,林默难过得像得了重病。 一日午时分,林默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马嘶声,心里十分诧异:这泪洲岛上人家惯用舟揖,从来没见过马。只有村头东面的古榕树下,立着一尊不知是哪个朝代留下来的镇邪铁马。那铁马虽然神气非凡,但毕竟年长月久,早已斑迹剥落,苍老削瘦了。 第三天溟里,林默和衣而卧,虚掩柴扉,静静地等待,侧耳细听,果然又听到一阵马的叫声,似乎是从村头东面传来的。她急忙出门,赶到村东头的古榕树下,走近铁马,摸了摸马身。说来也怪,那马身上的斑斑铁锈竟成了茸茸细毛,手触着感到微微温热。她绕着铁马仔细巡看,发现铁马还眨着双眼,嘴里喷出白气,长长的马尾还会轻轻摆动呢。她又惊又喜,放大胆子一翻身跨上铁马,往马脖子上轻轻地捶了一拳。神了,铁马猛然发出一阵嘶鸣,昂起头,奋开蹄,驮着林默离开村庄,奔向茫茫大海。风里浪尖,铁马神威大显,就像驰骋在千里平川。林默试着驾驭它,只要她的左手指向那里,铁马就奔向那里;她的右手五指收拢,铁马就戛然止步。林默很高兴,她想,有了这匹神马,日后乡亲们不管遇上什么灾难,也都有了指望。 天色微明,林默把左手向村庄一挥,铁马转过头来,箭一样沿着原路奔回古榕树下口林默跳下马,用手轻轻地抚摸它,铁马会意地向她点了一下头,就一动不动的站立着,恢复原来的样子。从这以后,林默常常跨着铁马,飞驰在万里海面上,营救遇难的渔民、客商。佣洲岛和远近所有的渔村,都过上安宁祥和的日子。 后来,林默为仙,那匹铁马也跟随她去了。直到现在,还有人见过林默身着红色披风,骑着褐色神骏,在海面上巡游,护卫着航海的人们! 乾隆拜妈祖 乾隆游江南,到了莆田。路上听人说,媚洲岛上的妈祖有灵有信,就和随行太监去媚洲岛看个虚实。这夭下午,夭时很热,也没风,乾隆和太监来到文甲渡口,等啊等,等到日头落山,还看不到一只船影口两人走得脚酸嘴干,满八肚气话。 太监说:“万岁贵为天下之主,何必为探访一尊地方菩萨,受此劳苦呢?”乾隆也冲狂地说:“既然来了,当然得上岛走一趟。如果妈祖以虚名惑众,寡人定要拆除神庙,砸毁金身!”才说完,只见海面漂来一只小船,船头坐着一位老渔翁,船尾立着一个小娘仔,生得很俏,像仙姑一样:头顶发式如一道顺风髻,髻边别着几枚五彩贝壳,上身穿白纱裙,下配水火鞋,鞋头镶着一束浪花图。乾隆看后,像喝了五斗酒,两颗目周一直望着那个女子。站在旁边的太监看他那个式数,就悄悄地拉他的衣襟,示意他不要露出马脚,然后对舵公说;“请施个方便,渡我们上岛,事后自当厚谢。”舵公听了,摸着胡须说:“我父女俩人,专门在这里引渡过往客官。只是今天气候炎热,过渡人客不多,所以晚出来。二位一定等久了。快上船吧!” 乾隆二人上船后,渔翁摇槽,渔女把舵,向泥洲岛驶去口想不到,船刚到海中,忽然哗啦一声,一阵风过,渡船在海面浮沉颠簸。乾隆想:今日一命休矣!刚想到这里,双脚一软,就倒在船仓里。那随行太监也吓得魂不附体,主仆二人倒在一起口渔翁与渔女呢,仍然如平常一样,说说笑笑,驶着渡船前进。渔翁看二位客人惊成那个样子,就安慰说:“客官不必惊慌,这小船来往有妈祖保佑,能遇凶化吉,请两位客官安心,保你万无一失。”乾隆听了,觉得自己是九五之尊,还不如这个小小的女子,就壮着胆,站了起来,一看果然船仓中供奉着一位女神,面貌装束,跟船上的渔女一样。这时,乾隆也顾不得什么尊严和威风,赶紧跪在船板上,双掌合十,祈祷说:“女神在上,请赐平安;若能如愿,自当厚报!” 说也奇怪,转眼之间,风平浪静口小船平安地渡过海面,停靠在泪洲码头。船上父女俩人应他们的请求,陪他们登上泪洲岛,来到妈祖庙进香。乾隆在妈祖神像前三跪叩,谢恩不已。 乾隆回来时,仍然乘坐那只小船。他向渔翁说:“为何妈祖女神如此灵验呢?”渔翁说:“行船的人,心中有妈祖,也就精神集中,临危不慌,自然无难无灾。神又因此灵验。” 乾隆回京后,心念妈祖恩德,不敢食言,立即御书“海不扬波”四字,叫人做了金匾,派太监亲自送往泪洲妈祖庙,弘扬女神功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