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最节俭的皇帝打仗开支巨大便急忙向西方势力投降

清朝的特点令人称奇,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赋予了皇帝无上的责任与权威。从汉唐的外戚、宦官干政到明朝的内阁、内监斗争,全在清制度下无法发展。然而,这也带来了国家命运完全依赖于皇帝一人,明君尚可,一旦出现昏君就难以挽回。奇怪的是,三百多年的清朝竟未出现昏君或暴君,但这种情况也导致庸君的破坏力被无限放大。

道光——一个庸才之举,看他如何糟蹋天下。

一、附庸风雅,我爱书法

当年皇子时谁不想当皇帝?但坐上龙椅后未必不会后悔。道光羡慕自己老爹风光无限,却发现真正做起事来忙得自己应付不过来。

作为新君,大开言路、积极纳谏是必须做到的,但奏折如山几乎压死了皇帝,每天忙到深夜看不完。急得他拿着朱笔在奏折旁边画圈,只有“知道了”几个字。

二、庸君选庸太子

咸丰帝曾经四皇子出生前,他二哥、三哥早夭,只剩大哥奕纬这一颗独苗。本来太子位是长子的,可这哥们结婚八年没生个儿子,让皇阿玛非常不满。不仅如此,他又懒惰笨拙,还喜欢惹是生非。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被父亲打骂几次,也算人之常情。但道光却直接用脚踩中儿子的命门!奕纬就在父亲的大力金刚脚下一命呜呼了。

三、大臣们竞相练字

每天都有新的奏折堆积如山,而这些奏折被认为都是艺术品,因为它们都写满了红圈。而红圈旁边则是道光精心挑选出来的书法佳作。他只对那些书法技艺高超的人士进行批评和奖励,这让其他大臣开始努力练习书法,以此博取恩宠。而那些写得不好的人则只能找专业人士帮忙修正,最终连治国良策也因为这个原因而白白错过机会。

四、高级人才遭排挤

据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么皇帝呢?是否应该装江河?别看道光积极引导社会风气,其实他心胸狭窄,对不同意见毫不容忍。在嘉道两朝,有500多名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遭到了罢黜革职甚至更严厉处罚。这严重抑制和扼杀了许多有创造力的官员,使得官场上居功至伟的是那些安于现状或只图升官捞钱的小人,而不是真正有能力和才华的人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