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宫廷之美如何写情书二

在古代中国,士大夫这一群体占据了社会的重要位置,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儒家学派统治下,他们的角色和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士大夫不仅是政府官员,也是文化教育的推动者,他们以学习儒家的经典为主要职业。

公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时,“士”指的是武官,“大夫”则是文官。在西汉王朝时期,为了增加政府新鲜血液,仿照战国时代“招贤”,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的人才,这一做法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士大夫阶层。在东汉王朝,继承了西汉的做法,又命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茂才”、“孝廉”,使非贵族血统的官员人数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为了达到仕途上的目标,士大夫们通过被推荐来实现这一愿望,被推荐标准除了儒书学识外,还包括道德行为。在激烈竞争中,只有那些具有突破性声誉的人才能引起有推荐权的人注意,因此每个知识分子都追求突破记录,以至于社会风气变得异常特殊,为后世所罕见。

可以将他们归纳为以下五类:

一、长时间服丧。孔子主张三年之丧,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规定被硬性要求施行给中级以上官员,并且人们开始超越这个规定,有些甚至服六年或二十年的丧。

二、辞让财产和职位。尽管财产与职位对于许多人来说非常诱人,但士大夫们在这方面表现出惊人的自我牺牲,比如拒绝接受征召或者退让自己的爵位。

三、尚侠尚义。他们把所有行为分为义与利两类,并且坚持只考虑义而不计利,如宁愿冒险报仇,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四、廉洁无私。对抗腐败残暴,是古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士大夫人中有一部分始终坚守廉洁,不惜回退朋友送来的奠仪,即使面临紧急情况也毫不吝啬。

五,对恩主忠诚绝对。这一点体现在一个知识分子一旦被聘任,就踏上仕途。而对聘任自己恩主的情感,与日本武士或欧洲骑士相似,他们会冒险犯难,为恩主牺牲生命,一直到甚至服丧也不忘恩主。

虽然并非每个士大夫都能达成这些标准,但他们都在努力模仿或夸张这些行为,而且往往效果显著。不过这种现象也有其弊端,如有些人利用道德作为欺骗的手段。但即便如此,对社会影响并不深远。

随着时间的流逝, 士大府们意识到必须保护自己辛苦经营起来的地位,所以招聘范围逐渐缩小最初选择对象还注重声誉,但后来只能选用家庭成员(子弟)才有机会得到招聘。一种门第观念因此产生,使得木匠儿子继续当木匠农民儿子继续当农民,而 士 大 夫 儿 子 则 继续 当 士 大 夫 —— 也 就 是 说 做 官 的 儿 子 继 续 做 官 —— 这 就 是 门 第 观 念 的 体 现 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