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与承父业 传家风 记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荣誉研究员陈受宜的交响篇章编织成长

初见陈受宜,记者深感意外。她的头发微卷,身着得体的格子连衣裙,让人难以将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与传统印象中的80岁老人联系起来。这位“80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并在同年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回国发展的决心。1989年,她加入了中科院遗传所(后整合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所长。她在科研和教学领域近六十年的辛勤工作荣获了众多奖项,其中包括1990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表彰为归国有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此外,她还多次入选全球动植物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陈受宜始终保持着爱国奉献的心态,这不仅源自她的双亲,而是她内心深处对祖国的一种忠诚。当提及父亲时,她眼中闪烁着深刻的情感。陈世骧是中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他在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生平从事进化生物学及昆虫分类理论研究。他坚守科学报国的信念,对陈受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她养成了端正品格和爱国奉献价值追求。

在美国访學期间,陈受宜牢记父母教诲,在谨慎努力工作之余,也注重展现中国人的形象,如今作为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她将这些教诲传承给新一代学生。在教育方面,她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学生积极前行,执着坚守,并鼓励他们找到生活方向。“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每当学生出国深造时,她会强调,“出国学习,是为了国家,更要为国家争光!”

实事求是崇实干,是陈受宜从小接受的教育理念。她参与过“七五”计划和“863”规划实施,不仅本着公平分配原则,还通过言传身教,将这一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题组里,每位学生都能主动融入科研氛围,以此促进团队协作。

1989年成为常务副所长时,面对新的挑战,母亲谢蕴贞告诫她:“权力与责任连在一起,但责任必须摆第一。”这是父亲不仅说而且做到的原则。他曾参与反细菌战科学调查,对美军飞机撒布的大量带菌昆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为中国赢得了胜利。果蝇成为经典遗传研究材料之一,当时决定转向基因组研究时,他们成立人类基因组中心,与国际合作完成1%的人类基因组任务,使中国成为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唯一发展中国家的成员。

公私分明重平等,这些都是陳受宜50多年的精神追求。她严谨认真、攻坚克难,同时也以公私分明、平等相待闻名至今。尽管仍然骑自行车上下班40多载,却从未占用公款办私事或搞特殊化,无论职位如何提升,都保持谦逊,从不显山露水。而父亲更是以大局为重,即便他的夫人没有晋升职称,也选择维护大局。在她的管理下,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照,但自己却少有要求。这份简朴无华、志存高远的生活态度,让周围的人敬仰不已。

尽管现在已经80岁高龄,但陳受宜依然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科研探索之中。她希望今天的一代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成就,而应该瞄准科学上的难题,用实际行动去解决,为国家尽一份力。(倪伟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