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尽的宇宙中空间站上的天前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微低重力模拟考以检验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

在星辰大海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悄然着陆于天和核心舱的门槛上,那里将成为航天员们未来三月的工作与生活所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8所试验与测试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侯玮杰对此充满信心,因为在踏入太空前,这些航天器早已在实验室中经历了数百次实物仿真实验。

作为一名从业六年的工程师,32岁的侯玮杰组织实施了多个型号航天器任务仿真试验系统的研发工作,并完成了嫦娥五号环月轨道交会对接、空间站、巡天光学舱等多个型号任务的地面全物理仿真试验。他感慨道:“一项航天任务的完成可能需要上万名航天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做的是把好航天器飞入太空前的最后一道关:以最直观的方式实测在太空微低重力环境中航天器的各项性能,在地球上给它进行微低重力‘模拟考’。”

祖国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侯玮杰的一生都被科学与探索填满,从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经过机械工程本科学位和北京理工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硕士学位后,2015年他正式成为了一名航 天人。

尽管他的专业背景是火箭发动机,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研究领域涉及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专业,与火箭发动机专业截然不同。在没有相关经验的情况下,他花费一年半时间自我学习掌握这一领域的理论知识。他说:“我很喜欢物理学家钱伟长说的一句话:‘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从0到1打造新理论体系

2018年,当侯玮杰负责为嫦娥五号进行微低重力仿真试验时,他遇到了一个挑战性问题——如何稳定地托举3吨重的大型空间设备。这不仅要求创新的气浮轴承,还要求团队成员创新思维去解决这个难题。

通过十几个月的昼夜奋战,以及与湖南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合作,他们终于成功研发出新一代气浮轴承。这不仅证明了他们对于基础理论理解深刻,也展示了中国科研人员对于复杂技术问题解答能力强。

边做实验边“撸”上百次“铁”

目前,侯玮杰正在带领团队成员完成包括空间站角动量管理气浮式全物理仿真试验系统、空间站光学舱超大型单轴气浮试验系统以及空间机械臂零重力模拟试验系统等多个项目。“我们承担了这些重要实验,每一次都是为了确保我们的设计能够无缝衔接。”他表示。

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整个团队每日忙碌,不断迈出坚定的步伐。在这过程中,他们也成为了健身高手,每日搬运大铁块,无需额外锻炼。下半年,他们将投入到嫦娥七号项目中,那里是一个未知又激荡的地方。但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勇往直前”,即使是无人走过的地方,只要有希望,就一定不会停歇。(陈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