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燮清在英国学校的社会实践

我,黄燮清,生于1805年,在1864年离世,是一位杰出的近代文学家。我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自号吟香诗舫主人。出生在浙江海盐,这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道光十五年的岁月里,我考取了举人,但后续的会试未能如愿以偿。最终,我被录用为湖北知县,但因病未能履职。

我的生活中有着不少变迁。在咸丰十一年的那一年,当太平军攻占了我家乡海盐时,我选择逃往湖北,并曾担任过宜都、松滋知县。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对诗词曲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有所造诣,而尤其擅长词章创作。

我的早年作品受汉魏诗风的影响,不乏摹拟之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上苍对我的失望和个人抑郁情绪的积累,我开始写下更多反映社会疾苦和个人感慨的作品。特别是在鸦片战争期间创作的《吴江妪》、《十一月朔日大雪》等诗篇,它们深刻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情怀。这一时期是我诗作成就最高峰之一。

除了抒发个人情感与历史关切外,我还有一些作品是借古讽今,如《广陵吊史阁部》、《黄天荡怀古》,这些豪放且深沉的话语也赢得了人们广泛传颂。而一些小品如《长水竹枝辞》则以其清新流丽自赏。

至于我的词章,其实除了一些忧国忧民、感时赋思的小令外,大多数内容较为狭窄,以选材精细著称,但也存在雕琢痕迹。不过,在晚年写下的几首〔满江红〕中的《题施庭午茂才杞忧草》,这类充实而富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一首词,将“征调可怜财赋尽,流离但觉乾坤仄”这种状态生动地呈现给读者,同时客观揭示了封建统治带来的苦难,却仍旧持敌视态度对待太平军事体制。

此外,我还涉足传奇创作,其中文笔优美、编织精巧,被誉为与尤侗相比肩。此生的作品包括《倚晴楼诗集》、《倚晴楼诗续集》、《倚晴楼诗馀》以及大量散落在各处的小品,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