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余派老生高华票友的传承者

在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岁月里,高华先生的艺术生涯便如一部壮阔史诗般展开。他曾经是京剧界的一个重要人物,与王瑶卿、梅兰芳这两位巨匠并肩作战,接受他们无私的指导和传授。与程砚秋相处时,他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殿堂之中,那份深邃的造诣让人不禁赞叹。在1938年,他与杨宝森共同录制了《桑园会》,那首歌曲迅速风靡一时,使得他的名字在公众间响起。

抗战胜利后,高华先生又一次站在了舞台上,与他敬爱的师傅梅兰芳一起,在上海进行了一场盛大的义务演出。那天,他们分别表演了《碧玉簪》和《能仁寺》,整个班底都是来自程砚秋学校的原班人马,只有鼓师白登云和琴师周长华稍有变动,因为他们决定将程砚秋改名为高实秋,以此纪念他的贡献。这次合作仅有的改变,是对之前美妙回忆的一种致敬。

1959年,当高华先生再次踏上了台北舞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独唱会。他选择了《六月雪》这一经典剧目,但由于周长华已经离世,他不得不请来王克图作为伴奏。这是他最后一次亲自登台,而后他开始专注于说戏录音和唱片制作,这些作品包括《荒山泪》、《锁麟囊》、《文姬归汉》、《江油关》、《梅妃》等多部杰作。至于周长华生前为他伴奏过的情景,那些珍贵瞬间留给我们许多难以忘怀的声音——只有几段,如同时间河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

香港名琴曾世骏也曾为高华先生吊嗓伴奏,有著名的作品如《梅妃》、《骂殿》以及《马昭仪》,每一段都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凉与豪迈。而据说,在解放前夕,一位叫唐在炘的大师曾为他操过琴;吴小如先生,也曾写下关于他的文章,将这些历史故事流传给后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它所孕育出的那些伟大的人物、高尚的情感,以及那些被时间永恒化的事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