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燮清国学名人在社会的光辉足迹

我,黄燮清,1805年至1864年间活跃于文学领域。出生在浙江海盐,我原名宪清,字韵甫,以号韵珊和吟香诗舫主人相称。在道光十五年的会试中,我取得了举人之职,但后续的几次会试未能获得第一名。尽管如此,我依旧以实录馆的身份被任命为湖北知县,但因病未能履新。我于是选择留在家中著书自娱。

咸丰十一年,当太平军攻陷海盐时,我避难前往湖北,在宜都、松滋两地担任知县一职。我对词有着深厚的造诣,不仅擅长诗歌与曲艺,更是词界中的佼佼者。我的早年作品多受汉魏古典风格影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及仕途失意,我开始创作更多反映个人抑郁情绪和社会现实苦难的小品文。

特别是在鸦片战争期间,如《吴江妪》、《十一月朔日大雪》等作品中,我用言辞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这些作品不仅艺术上质朴畅达,而且情感真挚。这一时期是我诗作最具代表性的时期之一。此外,还有一些吊古咏史的作品,如《广陵吊史阁部》、《黄天荡怀古》,借古讽今,豪放磊落,为人们所传颂。而一些小诗,如《长水竹枝辞》,则以其清新流丽赢得赞誉。

我的词作虽然较少忧国忧民的情感体现,但晚年的某些作品如〔满江红〕《题施庭午茂才杞忧草》等,对流离失所的人们带来的苦难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绘,同时也展现出了我对于太平军持敌视态度。他撰写的手头剧本,则以其文采斐然而受到世人的推崇。我留下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包括《倚晴楼诗集》12卷、《倚晴楼诗续集》4卷、《倚晴楼诗馀》4卷,以及超过220首词汇成的一部巨著——《国朝词综续编》,以及曲目丰富的一部——《倚晴楼七种曲》,这些都成为我文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