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燮清国学大讲堂中的社会影响者

我,黄燮清,1805年至1864年间活跃于文学领域。出生在浙江海盐,我原名宪清,字韵甫,以号韵珊和吟香诗舫主人相称。在道光十五年的会试中,我取得了举人之职,但后续的几次会试未能考取进士。此后,我先后被录用为湖北知县,但因病未能履任。因此,我选择留在家中继续书写自娱。

咸丰十一年,当太平军攻陷我的家乡海盐时,我避难前往湖北,在宜都和松滋担任知县。我以才思富赡闻名,不仅擅长诗词,还精通曲艺。尤其是在词方面,我展现出了自己的独到之处。

我的早年作品多受汉魏古典风格影响,而当我面对上层失意时,便开始创作更多反映个人抑郁情绪以及人民疾苦的作品。在鸦片战争期间,如《吴江妪》、《十一月朔日大雪》等诗篇深刻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关切。这一时期是我创作最有成就的阶段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吊古咏史的作品,如《广陵吊史阁部》、《黄天荡怀古》,借古讽今,豪放沉着,让人津津乐道。而一些短小精悍的小诗,如《长水竹枝辞》,也颇具特色流畅。

至于我的词,则除少数忧国忧民的情感抒发外,大多数选材狭窄、造诣过深,有雕琢痕迹。不过,在晚年的作品如〔满江红〕中的《题施庭午茂才杞忧草》,我将社会现实中的贫穷与流离带来的艰辛描绘得淋漓尽致,对封建统治者给予的人民所带来的苦难进行了客观反映,同时保持批判太平军态度的一贯立场。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我还撰写了一些传奇故事,其中文笔优美,被誉为与尤侗齐肩。但遗憾的是,一部分作品已不幸散失,只剩下一些残篇存世。我著有多卷诗集及词编,以及曲目集,这些都是我毕生的心血结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