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的仕途之路始于家族背景——他是琅玡王氏的后裔,王导和王洽的孙子。最初,他在桓温身边担任掾属,与同僚谢玄一起受到桓温的青睐。随后,他转任主簿,在北伐期间负责军中的重要事务。在那个时代,他已是名声大噪,深受士兵们尊敬。
太和四年(369年),豫州刺史袁真因被指责而叛归前燕,而王珣参与了对他的讨伐,并在太和六年(371年)成功平定了这场叛乱。他因功被封为东亭侯,并且继续升迁至大司马参军、琅邪王友等职位。
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后,王珣调任中军将军桓冲的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在此期间,由于与谢家产生矛盾,即便结成了姻亲,也最终导致两家的关系恶化,最终使得他们成为宿敌。当时的一些政治人物利用这一点,将王珣推举为豫章太守,但他未能履行职责。此后,又曾被提名为散骑常侍,但他又拒绝接受并改调秘书监。
孝武帝依赖时期十年的晚景里,到了385年的去世。之后,虽然有机会回到朝廷担任侍中,而且很快就获得晋孝武帝司马曜的信任。但不久又转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地方上赢得民心。这一过程中,他多次调整官职,最终于390年的九月,被征召为尚书右仆射处理吏部事务;到391年的九月,又一次调整,为尚书左仆射,加上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
由于他的才华和文章能力,以及与殷仲堪、徐邈、郗恢等人的交往,使得他深受孝武帝喜爱,被视作心腹。但当时有一部分人,如会稽公主司马道子的支持者,则另有所属,这也引起了一定的政治紧张气氛。面对这种情况,孝武帝采取措施分散力量,让一些重臣出镇州郡,以备不时之需。而留下仍然在朝廷中的重臣如王珣,以防止出现危机。在这样的环境下,尽管存在着各种挑战,但作为宰相级别的人物,王珣依旧扮演着关键角色。
标签: 最经典的历史小说 、 人物画像分析 、 正能量故事真人真事100字 、 历史人物介绍 、 四大美男子谁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