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随父潘泽海学戏,6岁便登台献艺,演带“孩儿发”的幼童或“娃娃生”。父亲搭的班子“跑码头”四处飘泊,因此她从小就过惯了流浪的生活,这也给她以后塑造人物打下了基础。1947年,随父所搭丁老六的班子进安庆市,落脚“民众”班。
父亲潘泽海是当时知名的花旦,由于父亲亲自执教,因此潘璟琍会的戏很多,15岁便可“顶梁”演出。当时“坤角”(即女演员)不多,像她这样年轻的则更少,所以很容易得到观众的“青睐”。她的戏路子宽,可演花旦、闺门旦的唱功戏和做功戏。她功底扎实,亦可演各种刀马旦的戏。
1949年参加安庆民众剧团,先后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小二黑结婚》、《宝莲灯》等大戲中饰演主角。因聪慧刻苦,业务水平提高较快,1954年她18岁时,便在华东区戲曲觀摩表演會上榮獲表現一等獎。
1954年,她被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該團曾一度分過兩個團,她任二團副團長。主演過《黨之女兒》、《紅色宣傳員》、《二龍山》、《破洪州》、《紅樓夢》等數十部劇目。她長期與嚴鳳英、王少芳搭檔配戲,在《天仙配》中飾二姐,在《女驸馬》(公主)中與嚴鳳英珠聯璧合,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她表現認真,以人為本,不僅僅是舞台上的姿態,更是在角色內心世界尋找細膩描繪。她身段規範文武兼備,並且對唱腔有著深厚基礎師從其父古朴浑圓委婉優美,使得每一次發聲都能觸動人心。她戲德極好,即使是劇團中的主要人員,也願意去扮化妝室中的小角色,並且扮得非常認真,不敷衍過場。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地方,她以其卓越的人才和堅定的信念,一直致力於推廣和發展黃梅戲藝術。
隨著時間의推移,她在黃梅戲界的地位日益鞏固,被視為一位典型代表性的孟麗君形象。而她的職業道路也逐步展開:從初學者成長為資深藝人,再到成為後來的一代導師;從舞台上的精彩表現轉變為幕後培育新星;從傳承古典到創新的探索,每一步都顯示出她的專注與熱情,以及對於這門藝術永不言歇的心志追求。
總結而言,這篇文章通過對潘璟琍(筱玉琴)的生平簡介、職業發展歷程以及對孟麗君形象影響力的分析,以資料 驱動 的方式重新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人物画像,用以展示當時黄梅剧界的一位杰出女性艺术家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为这个艺术形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最终成为黄梅剧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
标签: 中外名人的故事主要内容 、 介绍历史人物从哪些方面 、 外国历史人物传记 、 有什么好的历史纪录片? 、 历史帅气人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