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交通工程的“追梦者”,邵春福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的科学规划和精准计算,是他30年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创新灵感的一部分。从东京奥运会到北京奥运会,中国交通业的发展历程,都是他深刻体会到的。
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期,一位充满激情的考生,他是高考恢复第一年的那一届。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唯一一个公费留日名额,前往日本京都大学攻读研究生。在那个初次坐全封闭式汽车晕车险些呕吐的日子里,他与导师佐佐木纲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和职业目标。
30年后,当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交通拥堵不堪之时,邵春福的心中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科技腾飞真正需要的是实打实的技术。他曾在日本系统科学研究所担任5年的研究员和2年的主任研究员,承担了多个交通工程项目,并最终回到国内,在北京交通大学任教,用自己的实力让人无从质疑。
2003年末,当接到制定奥运国家体育场(鸟巢)车辆疏散方案的任务时,邵春福凭借他的科学计算,为设计方提供了调整建议和交通组织方案,最终确保了27分钟贵宾散场得以实现。当时,有许多质疑的声音,但经过这一“役”,这些质疑被消除了。
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发布,这对于交通人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大事。为了推动这个战略目标,邵春福负责《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他致力于构建超级网络和刻画出行行为,以解决未来人的多方式组合出行需求。这份宏伟蓝图成为他团队奋斗的动力,他们正在进行城市通资源优化配置、居民幸福感演化及科技冬奥等项目的研究,用科技创新助力蓝图实现。
给每一名进入北交大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定下的“基本功”是西直门数车,每15分钟一组,看单位时间内有多少车辆通过。这样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当前我国相较发达国家落后的现状有清醒认识,以及理解追赶必须依赖新时代人才队伍。此外,他还组建了一支精干科研团队,不仅培养本校学生,还毫无保留地培养其他高校研究生,以传承自己的大爱精神。
40年的光阴,从1982年的跨入行业到2022年的即将退休,让邵春福感慨道,“追梦这个专业,我做对了。”
标签: 著名历史人物照片 、 历史人物简介20字 、 名人故事15字 、 名人读书故事300字到400字 、 英雄人物事迹王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