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典章军事天地中的指南针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人物,他以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时代的风云人物。王典章(1865—1943),字幼农,以字行,是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在清末民初的一段时期里,他以其高瞻远瞩、坚韧不拔的品格,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亚洲的一个时代。

王典章出生于陕西三原县马额镇魏回村,他自小聪明过人,16岁即中秀才。后受业于刘古愚、柏子俊,这两位学者都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王典章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四川任职期间,王典章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管理能力,被推举为都督,但他选择了维护大局,不做都督。

1914年,王典章任广东高雷道道尹,同时领警卫军五营,其兵权超过驻地之镇守使。他整肃吏风,除暴安良,使得所辖11县政通人和。这段经历让他赢得了康有为等人的赞誉。

1921年,王被江苏当道选用,并担任赈灾工作。他认真整顿各局,使所属各局风清弊绝。1932年末,他成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在抗战前夕,他主动辞去民政厅长职务,只保留省府委员兼赈务会主席职务,为赈济救民奔忙。在这四年的时间里,他废寝忘食,但仍手不释卷,为后来的文集校刻打下基础。

1943年8月10日,王公幼农先生逝世,当时正值抗战激烈阶段,他在病中还关心着抗战情况及庄稼长势,而他的遗作《安隐庐诗存》、《思过斋文集》等也流传至今,其中《安隐庐诗存》甚至获得余冠英、钱钟书、吴宓等人的赞赏。

除了政治与文化方面的贡献外,对教育也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广东期间,他视察粤海教育的情况,并身体力行捐资创办《植本小学》,这所学校至今仍然存在并且称为莲湖区“前卫小学”。

此外,在修史方面,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当《续修陕西通志稿》编定付梓时,与省通志馆长一起为之作序。而在西安事变爆发后,也积极参与调解,最终促成了解决。此外,还尊师重道,对恩师刘光贲、柏景伟先生有着深切的情感,即使他们去世后,也亲自组织出版他们作品,从而使得刘古愚、柏子俊先生学术思想得以流传开来。

最后,由于其对收藏艺术品以及唐宋明清古玩字画、古籍珍本的热爱,以及对电影艺术发展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这个时代的人物——王典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