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国盛世万历通宝全览

万历通宝,古代钱币之冠。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四年(1576年)铸造此宝。其面世仿照嘉靖时制,有小平钱,以二两为折,体现了精致与实用。光背者众多,而少数小平钱背上刻有“工”、“天”、“公”、“正”、“江”、“河”等字,其中“厘”的出现意味着价值相当于银一厘。这类货币制作精良,只有偶尔见到背印星月的样本,其价格因稀有而颇高。此外,还有一种以银质为主的“万历通宝”,虽然较罕见,但也备受收藏家青睐。

在明初,朝廷尝试推行纸钞,并禁用金银作为流通媒介。但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对海外市场需求的增长,此政策逐渐放宽,最终白银得到了合法使用的地位。在万历初年,朝廷仅铸造约两万锭钱币,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数字逐步增加至十五万锭,再次降低至九万锭。当时全国共计60余座铸炉,其中潞安府是其中两个大型生产基地之一,每年为朝廷贡献近千锭钱币,这不仅带来了地方经济利益,也促成了私人非法铸造货币以牟取利润的情况。

《潞安府志》中记载道,在 万历四十年的某一刻,当地官员指出:“当初遵循传统规则进行制钱,一夜之间铜价暴涨数倍,而负责监管的人们却将金属材料削减并掺杂其他金属,使民众误以为这是赚钱的手段,从而争相参与私自铸造货币,即便面临重罚也不止。而最终结果是大量未能流通的货币积累起来。”

总结来说,万历通宝版别繁复,小平款式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还存在其他几种款式,如星、月、工、公、正和天等设计。这些设计往往会包含一些特殊符号,如穿上方的小点或特殊文字。此外,不同大小和材质的版本也存在,比如小平款径2.4-2.5厘米,大品径3.5厘米,小品径1.9厘米,最大的特大款甚至达到了8.8厘米。不论大小,每一枚都承载着历史故事,是收藏家的梦寐以求之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