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中国古代八大才子排名中的自然之选

我,刘秉忠,字仲晦,以初名刘侃闻于世,因信仰佛教而改名子聪,官职上升后再更名为秉忠。自幼聪颖,我在八岁时即入学,便能一日诵读文书数百言。十三岁时,在帅府担任人质生活,一年后,即以十七岁的年龄,被任命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能够近居照顾家中亲人。我在令史之职位上常常郁郁不乐,有一次感慨道:“我家世代官员,可是我宁愿做一个小吏吗?大丈夫生于乱世,只有隐退等待风起云涌之时。”于是,我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

若干年之后,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在此期间,我又云游四方,最终定居南堂寺。我对书籍无所不知,对《易经》和宋邵雍的《经世书》尤其精通。此外,对天文、地理、律历、占卜亦了然于胸,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琐碎小事,都能如指掌般处理。

元世祖即位前,他听闻我的才华,便派海云禅师前往邀请与他同行。当我面见元世祖后,他对我的才智赞誉备至,并多次询问我的意见。我在元朝建立之前的建议和规划被元帝采纳,为他的治国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在服丧期满回归后,又被召还至和林宫廷工作。在那里,我继续提出许多高见,这些意见都得到元帝的认可并迅速实施。

随着父母去逝,我奔丧回家,元帝赠予金币百两作为葬礼费用,并派遣使者送至我家乡。服丧结束后,再次回到和林宫廷。期间,我提出了许多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及建议,其中包括如何恢复人口稀少地区,如邢州原有的繁荣景象。这些建议最终得到了实践,张耕被任命为安抚使,而刘肃则担任副使。不久,流民开始复业,并将邢州升级成为顺德府。这一切都是基于我的规划与建议实现的。

除了这些,更值得称道的是,在我的建议下,“鳏寡孤独废疾者”应设立孤老院给予衣粮以养,这个方案也得到了忽必烈皇帝的一致同意并付诸实践。他下诏赈济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此后的几年里,我们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救助这一群体的人口政策,不仅设立了各路济众院,还规定了收养标准和操作流程,使他们得到更多关怀与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