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难道不愿让青蒿素的故事一直写下去吗

她曾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自己一辈子想的,就是老老实实把科研做好,把课题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做得更深入,开发出更多药物来,造福更多人,这也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

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她这样说:“对奖项、荣誉,我从未刻意追求;对采访、活动,我都是能避则避,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年过九旬的屠呦呦心心念念的是青蒿素。

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一代药学家。她说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而诺贝尔奖,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为祖国捧回的一件礼物。”1969年1月,她了解到全国性大协作项目——“523”任务,它涵盖了疟疾防控的大部分领域。

抗疟药研发,就是与疟原虫夺命速度赛跑。接手任务后,她翻阅古籍寻找方药,对能获得中药信息逐字抄录。在汇集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的方药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疟疾单验方集》。这些信息铸就了青蒿素发现基础。

1971年9月初,由于筛选100余种水提或醇提样品200余个效果并不理想,只好再努力。终于,《神农本草经》、《圣济总录》、《温病条辨》中的记载给予灵感——《肘后备急方》的关于青蒿抗疟记载。她决定用沸点只有34.6℃来提取青蒿。

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但在190次失败后,在191号 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结果出炉——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报告该结果后,“523”办公室要求当年必须到海南临床观察效果如何,上临床必须制备大量提取物。当时,用7个大水缸替代实验室常规容器,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防护设备。她整天泡在实验室得上了毒性肝炎,有疑似毒副作用,但为了不错过临床观察季,她决定“以身试藥”。

随后的试验显示,该提取物对低疟区外来人口间日及恶性均有一定效果,并分离出了有效单体。此乃艰苦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奋斗寻找新疗法故事。

尽管已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她关心耐病性问题以及继续发展可能性。在卡罗林斯卡学院演讲时,她指出:对于全球公共卫生来说,仍然是个严重挑战。

她常问三个问题:哪些国家还未消除?我们还能做什么?如何利用现代科技传承创新防控新的传染病?

她的研究远未结束,以期诞生更多新药。“我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 祝愿他们超越我们, 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正围绕深化研究开展科研工作团队面向国家需求攻克重大问题维护群众健康;另一方面探索生命科学重要基础问题打破思维禁锢借助新技术原始理论创新与创新研发打基石。

此前,将部分奖金捐赠成立基金激励青年科研人员产生发现并创新。驱动力既有好奇心又有责任感与担当。这也是科技工作者肩负振兴中华时代使命投身于科技义不可辞之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