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赏(1890年—1951年),原名王青,张家口蔚县南张庄村人。 蔚县剪纸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饮誉四海,这首先应归功于集成、改进、提高与创新蔚县剪纸艺术,并将其推向成熟阶段的一代宗师王老赏。 王老赏祖辈都是农民,生活拮据,只上了三年私塾,便辍学务农。他自幼酷爱剪纸艺术,常去左邻右舍看刻染窗花,他看得全神贯注,如醉如痴,常常忘记回家吃饭。他去县城赶集也总是在窗花市场凝神端详,流连忘返。1918年冬天,王老赏拜窗花艺人周瑶为师,专门学习刻染窗花。他在周瑶的指点下,刻苦学习,孜孜不倦,日有所进,逐步掌握了握刀、镂空等剪纸技巧,并学会了点染、晕染等染纸方法。 王老赏学剪纸,并不满足于艺术上的浅尝辄止与因循守旧。他站在前人的肩上,改进了蔚县的剪纸艺术;将刀工粗糙、人物呆板的“口袋”状戏人剪纸赋予新的艺术生命,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给点色简单、搭配失调的“五大色”花卉剪纸增加美感,使之色泽艳丽、旖旎多姿。 王老赏通过优化造型,对旧的戏曲人物剪纸进行修改、润色与再创作。他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反复观察琢磨其中每一个绣像的举手投足、姿态神情,从中汲取艺术营养,改进戏人剪纸造型。县城附近凡是有唱戏的地方,王老赏总是不惜腿脚,先睹为快。别人看戏看的是红火热闹,他是认真观察角色的脸谱、服饰、道具、表情、动作、姿态、色彩等各个方面。通过观察活的形象,体会活的感情,给剪纸注入活力。即使那些花卉禽鸟、动植物小品,也要通过细心观察,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润色。王老赏为刻出艺术精品,还在刀具上狠下工夫。一般剪纸艺人只有10—20把刻刀,王老赏根据不同剪纸内容的需要,竟创制了刀子、钮子两类刻刀100多把,其中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薄有厚。剪纸时要刻、要拉、要剜、要旋,均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为求得剪纸静中显动的造型艺术效果,王老赏每每注意抓住人物行动中转瞬即逝的最能揭示内心世界的动态,把人物刻画出来,使之显得生动活泼,而且有一种优美的舞蹈感。《芦花荡》中的张飞,左手捋须,右手执矛,一个起腿动作,大大加强了这位武将威猛暴躁的性格。《千里送京娘》中的赵京娘,轻起小步,慢扬马鞭,回首坐骑之上,给人以翩翩起舞的感觉。王老赏在剪纸艺坛奋力拼搏30余年,把240多出传统戏剧中的数以千计的人物进行了艺术修改,其中绝大多数经过重新设计,把蔚县剪纸推向了成熟阶段。 1950年冬,察哈尔省文联美术部长佟坡到蔚县采访王老赏,为他画了一张素描头像,并将他的一大批剪纸精品带到北京,受到著名作家阿英、著名戏剧艺术家周信芳、戏剧史家周贻白等人的高度评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民间窗花》中选登了大量王老赏的原作。1954年又出版了名为《王老赏的窗花艺术》的专门画册。王老赏还热心带徒,认真传技,教出的周永明等一批剪纸新秀,青出于蓝胜于蓝,把他的剪纸技艺传到了全国乃至于世界。
标签: 小英雄的故事100篇 、 英雄的图片和资料 、 十个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 小英雄雨来的简短故事 、 红色经典小故事1-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