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甘地为人

在148年前的古天,也就是1869年的10月2日,圣雄甘地诞生于印度。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忧患和挑战,最终在英国殖民者包围下的印度逝世。他的幼年时期便失去了母亲,他在家庭的影响下接受了仁爱、不杀生的教条,这种生活态度塑造了他谦逊、安分守己的人格。在13岁时,他按照家庭安排结婚,并未受到过教育。

甘地从小就胆小怕事,但他的母亲让他学习经典书籍,以此来给他树立对死亡的恐惧感。甘地将非暴力作为一种信念,并将其付诸实践。他被誉为“国女”,因为他把非暴力的理念转化为行动,对于广大人民而言,他留下的是“非暴力没有开端”的政治理论。这一理论虽然遭到了英国人的欢迎,因为它使得他们能够更容易地镇压印度的反抗。

当时印度国内有武装派系,他们通过暴力手段进行反抗,但这只不过加强了英国人的统治。如果印度有能力抵制使用武力,那么甘地的活动几乎不会受到英国人的打压。甘地说过:“我认为,如果我们能以同样的方式回应敌人,我们会变得像他们一样。” 但这种说法也引起了一些批评,因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获益匪浅,而贫穷阶层却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尽管如此,甘地的一些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在面对暴力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甘地说服犹太人采取非violent措施,而不是反击,这种做法没有阻止德国和纳粹继续其恶行。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当蒋介石向他寻求帮助时,甘底线要求中国人民不要抵抗,只要忍耐,这样一来,无论日本侵略多久,都可以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从而减少牺牲。但这种策略并没有减轻中国人民的大量牺牲。

这些案例展示了甘底线思考模式以及他的启发性社会观点似乎是一致性的听起来正确,但实际上这些实践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手段。即使对于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其本质也是服务于统治者的手段。在1948年1月30日,一位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射杀了正在讲演中的甘底线,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愿去世的情景,因为这一行为符合他的追求精神。而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一种最低形式的心灵奖赏,用以实现他所追求的事业目标。

标签: